米兰入秋了。
尽管她仍然反复不定地被炽热的太阳光重新照顾,晒得轻微发痒的皮肤似乎在不断提醒你,夏天尚未过去;但若是固执地从时节的划分来看,她还是入秋了。
秋天向夏日的褪去的一大宣战大概是,树梢上最青绿的小叶,也已染上了一些金黄色;若在一日的不同时分经过同一棵树,那你便可知道,那并不仅仅是夕阳留下的印记。
第二年在米兰的日子,也随着夏天的后退一起,淡去了新鲜感。也或许是未来几个月里几道大坎的压力,让我只剩下“非浪漫 / 烂漫生活”的精力了。前段时间和“荔言”公众号合作,做了一次关于申请和第一年就读体验的访谈,我于是转载过来,也当作第一年米兰生活的纪念。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t2NXtInU-I8nlrr0L7dYg

荔言:是什么让学姐当初决定从金融转向艺术与文化行业呢?有什么比较具体的契机么?
我一直很喜欢金融的条理性、规范性与逻辑性,但是金融里的概念,以及金融行业的工作意义,于我而言无法十分make sense。这并不是我所擅长的事情,我有许多偏好和追求无法在这个领域得到满足。
我现在所就读的专业是艺术与文化管理,结合了自己本科的专业背景,和个人的爱好,对我而言是比较理性且可实现的路径。
/ 米兰大教堂,受访者摄
荔言:为了转专业,学姐在申请之前做了什么准备?
其实关于转专业的准备,很多都并不算是有意识的。比如大三的暑假我为了完成社会实践的学分,参与了建筑学院的古建筑研究营,制作了一则纪录片。作为金融学生的我,在一个完全没有“金融”的世外桃源般的偏僻古村落里生活了半个月。这段经历打开了我的视野,也对我大学前三年的所学产生了十分讽刺般的反思。再之前,我很歪打正着地运营了一段时间的校学生会微信公众号,接触到了校园新媒体。在爱尔兰交换期间,在当地的广播电台做过中国文化节目的志愿制作人。
其实我赞成「生命的无选择性」这一说法。即我们现在所走的路,都是由过去每一天的经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所积累与引导的。而过去的经历也为我们我们提供了当下选择的资本、勇气、竞争力,以及所谓正确性。与其纠结于如何去主观调控未来的方向,不如每一阶段都做到 live to the fullest,发现自己内在的特质与使命,不以未完成的梦想为借口而患得患失。
当然为了留学申请,还是提早做了一些比较具有通用性的准备。比如绩点、雅思、GMAT、交换等等。
荔言:申请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知道自己大概想要读什么方向,对细分的专业比较缺少了解。学姐是怎么了解到这个具体的项目的?
了解到这个项目,其实也是很机缘巧合的一件事。有一天晚上逛Chasedream论坛的时候,看到有一篇帖子在推荐Bocconi这个学校。说它小众高冷,排名不错,不过现在的中国学生还比较少(笑)。后来我就去了学校的官网,在 program介绍中看到了我现在就读的专业。当时就有种 「一见钟情」 「它非我莫属」 的感觉(捂嘴笑)。
在这里给大家的推荐是,主动地research你感兴趣的项目信息,尤其是在学校官网。千万不要觉得这一步很难,因为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比较合格的研究生,我相信这样的独立research会是很基础的第一步。此外,Chasedream论坛、微博、Linkedin上面也会有许多时效性很高的申请信息,可供大家挖掘。
荔言:学姐为我们分析一下留学申请DIY的可行性可以么?
其实中介能够为我们提供的,无非是 选校+文书+填写资料 一类的服务。上面已经聊到,选择学校和项目,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其实是可以自己完成的,这也是对自己未来的负责。当然有些中介可能经历比较丰富,但同时也需要提防部分中介,为了保证你的录取,而仅提供保守性的选校清单的行为。毕竟中介鱼龙混杂,而自己最可靠。
至于文书写作,的确需要技法,我当时是在外网找资料自己琢磨着写的。我的看法是,既然大家已经艰难地终于考过了雅思和GMAT,应该可以有写作自己的文书的信心了。对自身的英语水平实在不自信的同学,也应当培养自己的「文书鉴别力」,即对于中介提供的文书,从最基本的语法使用,到如何谋篇布局突出你作为申请者的亮点,需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我认为,一篇申请文书里,展现你的 singularity+与项目的匹配度 是十分重要的两点。文书的宗旨应该在于,如何展现你的不一样,证明你就是他们正在寻找的学生。
其实我一直将申请看作剖析自己的很宝贵的经历。申请的过程push我反思了许多,从未经历过的自我认知的议题。有时候我也在想,站在学校的角度,抛开经济利益因素的考虑,如何会拒绝学生在DIY申请中展现的精神独立性呢?
荔言:替我们的读者问一个大家可能都很关心的问题:出国留学,你认为行李箱里有什么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哈哈,最近在网购明年的衣服。米兰的衣着店里适合我的(风格、价位、尺码、材质)的衣服不好找,所以最近在囤货(反季衣服也比较便宜)。
生活方面,电饭煲可以准备一个。一是因为它很方便万能,二是到了欧洲再买就会贵非常多。其他的必备物品,我会准备电子配件(国内会便宜很多)、床单(也是考虑到性价比问题)、笔(习惯使用特定的牌子和型号)、日韩系的护肤品和化妆品(欧洲几乎买不到)、养生用的各种小玩意,以及想家的时候可以带来熟悉感的物件。
食物的准备取决于当地的中超情况(米兰的中超还是挺全的),但老干妈和泡面其实真的不需要(捂脸)。
荔言:Bocconi的ACME项目是两年,学姐就读一年之后,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体验如何么?
我从四个方面来说吧:课程、同学、课余(旅游),和工作。
我们的课程其实是关于商业与管理在艺术与文化领域的具体应用,其实是不涉及比较具体的艺术形式或者艺术史的。商业领域的课程会包括艺术行业的管理策略、市场营销、数据处理软件、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筹款策略等等。从文化角度切入的课程会有文化政策、艺术市场、博物馆管理这些,其中的一位教授便是现任Basel艺博会的全球director。上学期刚刚结束一门很头疼,有些哲学的cultural mediation。
/ 课程笔记
虽然是在商校里面,但是项目的老师还是比较尊重每位学生的文化特性,更多地和我们探讨「what to do」「why to do」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般商科研究的「how to do」。这不仅帮助我们对这个行业有更深的了解与自己的思考,也会反向运用到我们身上,让我们思考自己存在的reasoning。
/ 在教室上课
/ 在泳池边与艺术家工作室上课
班上的同学,无论是国人,意大利人,还是其他国家的同学,都还是很有趣的。比如有Bocconi金融本科却也转行过来,立志投身电影行业的意大利小哥哥;有放学之后去当探戈舞舞者的女生;有高中的时候就成立了自己的国际短片比赛的小哥… …等等等等。这个暑假班上还有一群人一起去了非洲看狮子… … 总之大家因为都在学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平时就算是上课的时候疯狂敲电脑记笔记,和老师的意式英语的语速不断赛跑,但都学得挺开心。
/ 结课之后的班级聚会
课余时间,由于大家有地处欧陆中心的位置优势,欧盟学生的身份优势,以及申根区的签证优势,所以经常会出行游玩。意大利和隔壁法国的艺术宝藏十分丰富。如果大家看过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就会发现书中接近一半的作品都在这边,亲眼观看比纸上阅读的震撼感与启发性真的也十分不一样。这也是我就读经历里感到十分幸运的事情之一。
关于工作,我暑假前申请了几份实习,基本上都算比较顺利。我很珍惜艺术管理的环境带给我的 singularity,而不是像金融行业里,我需要不断刷考试、证书、经历,来持续填充自己的简历,并通过笔试题目、面试的「被期望表现」来争取下一秒可能就会被替代了的机会。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清晰了许多。
/ 板书局部
最后,关于转专业的这个议题,我想分享的是,很喜欢现在自己的生活状态。因为得以从自己并不擅长的模型计算、数值意义上的最优化求解中解脱出来,去关心更贴近美学、人生价值、自我表现、甚至是社会发展的议题。如今我也寻找到了更多的同路中人,他们每天带给我灵感、勇气,与日常相处的快乐。闲暇时间会习惯去到不同的城市看博物馆、双年展、艺博会,私下补充艺术史的知识,保持写作与摄影的习惯。同时这个环境又保留了商科的理性、逻辑和效率,让习惯了这些做事风格的我可以感到舒服。
-END-
图片来自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