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MxNjY0MQ==&mid=503777343&idx=1&sn=a3487e38977b4ca8b16dcb9aae6a87e6&chksm=0b5112713c269b679db96154cfa3948b1f9af6e437b477aa68c834423d2931988a729fb3b056#rd
1
八月的罗马,整座城市炎热干燥得像块土炉里正被滋滋烘烤的比萨饼。尤其正午过后,太阳的光线渲染到街上每寸角落的时候。
有天入城,好不容易遇见一家开门的gelato店。店面不大,仅容得下两只冰柜,里面却摆满了二三十种颜色各异的冰淇淋。价格也算公道,最便宜可以用2.5欧换3个冰淇淋球。一去一回的路上,我舔尽了两只gelato。
天,你能想象一口淡绿清甜的开心果冰淇淋中,出现一小块浓郁软糯的芝士的喜悦吗。
在夏天的意大利吃gelato向来是场大街上的全民运动。然而今年出于疫情,游客数量与大家外出觅食的意愿都下降不少。比如我居住的小村里,那家街坊老店便转向只出售密封盒装的gelato了。
那是家躲在一棵茂盛老树下的,远离异世游客的小店。若将他们的冰淇淋口味名称翻译过来,美丽得就像是一首小诗:
橄榄油拌牛油果
九月当季无花果
苦杏仁樱桃
茉莉西瓜冰霜
玫瑰水泡覆盆子
柠檬与马鞭草
茴香与酸樱桃
盐 渍陈年杏仁
普罗塞克酒 浸鲜黄桃
罗马城的温和榛子
西西里岛的开心果
马达加斯加香草
阿拉比卡混合咖啡
而当每家gelato店都有其独特的配方和口味,他们都拥有着专属于自己的诗。
没有gelato协助降温的日子里,我便在家中自制奶茶、冰粉,和凉粉。或者挖冰西瓜吃,一边挖,一边刷剧。抵热,也抵时间流逝。
偶尔到了深夜,气温却又开始骤降。需要盖上被子。
我真希望罗马能够落一场雨。
2
去城市北边的一家小店里吃肉夹馍。店主是位地道的中国小哥,也是位地道的罗马人。三两分钟便呈上了一份酥皮肉夹馍,实足的分量,我需双手紧握才可抓起。
店内坐着一位老爷爷,我们攀谈起来。他说自己是位“老罗马人”了。我听着他那携着岁月印记的中文口音深信不疑。
罗马,无疑是承载岁月的一把好手。从石路边的露天遗迹、恒定安稳的生活节奏,到每个白昼的无尽日光。整座城市就像是个庞大的室外博物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再一次经过同一棵树,同一座桥,同一间祷告厅,眼前的景象竟与两年前的记忆中完全重叠。迷糊中仿佛经历着时空穿越,甚至让人开始质疑,“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或许在这座城市并不一定成立。
3
阿城在《威尼斯日记》里写道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一场遗产轰炸,每天躺下去,脑袋轰轰的,好像睡在米兰火车站。”
而罗马,则像是这场轰炸的中心,日夜上演着文艺复兴作品的盛大展演。
罗马的亮眼之处都相隔不远 —— 实际上,若乘公车穿越整座城市的对角线,也不过一个钟头的事。当然了,前提是赶上了既没晚点,也没早到,还没消失的公车,这需要一种运气和默契。
解开罗马的最好方式本是借着脚力闲逛。然而终日不散的热浪,让我时刻对太阳敬而远之,步行就算了,躲到公车里去吧。而处于疫情防控,许多的访问都需要提前预约,于是“闲逛”的惬意也被消减了几分。
最难预约的尚属在罗马奎里纳勒博物馆的拉斐尔大展。文艺复兴三杰中,罗马是拉斐尔的床,米开朗琪罗的壁。而达芬奇带着他的理智与神秘,在北边的天地。
于是在Ferragosto圣母升天节的当晚去看了这场拉斐尔逝世200周年大展。展览的势头、质量和姿态都很配得起“大展”二字。来自世界各馆的200余件展品、在博物馆门口待命的四五辆警车、画作附近的灵敏探测仪、每五分钟一组的十枚(早早被订完的)预约名额,以及每组陪同的导览与安保… …作为意大利的学生,可以拿到低至5欧元的优惠票;一晚上看下来的确是太酣畅了。
4
2020风波的筛漏之下,街上近乎全是意大利人。
无论是在暂居的山上小村行走,在山顶看落日,在打卡景点和博物馆闲逛… …总是遇不上自己之外的东方面孔。眼前的世界似是掀去了全球化与旅游化的影响。我像是在儿时独自阅读,似格林童话般单一的、理想的、简化的世界。
小偷与吉普赛人的出现也随着游客的消失而减少了。若是在街上遇见重型车辆,一边站着正身持枪的宪兵,那么便意味着,你就快走到一处热门景点了。
5
罗马很喜欢浅绿色、金黄色,和深木色。从街边的tabacchi便利店,到修琴古店,到室内装修,似是大家伙儿约好了,为一部电影的配色统一色调似的。
罗马的存在自带一种真实感,一种“嘿,我就在这儿呢——百年前,千年后”的真实感。从宽阔主街两侧洁白的雕塑,到小径边攀墙而上的野花嫩草。
以及罗马的阳光。我仍是认为,罗马有一半的灵气来源于它的阳光。在冬季古朴、沉厚而温暖;夏日里猛烈、刺热,因而显得无处不在。它总以最巧妙的方式维持着自己的存在感。
在阳光的威慑下,我终日蜗居在小室内,日夜生活随惯性转动,我退化成精灵球中不愿意出战的小兽。
在一座城市呆三天,总觉着新鲜、饱满,呆上一个月,则生活可陷入自我滚动的惯性,也便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家的感觉”。
尽管此刻的自己正日夜期待着旅程的下一站,但仍愿感谢这座城市在2020的乱世中庇我一月有余。
6
晚安了,罗马的最后一枚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