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第一天我在日记本上写道:“九月了,我也决定move on了。”
九月份确实是我开始move on的一个月。这个月里我平稳地进入了荷式生活的状态和节奏。完成了最后的入职手续,看了几个简单的展,去了趟乌特勒支和海牙,见了两位喜欢的女孩子。
每个城市执着和随意的点都不尽相同。荷兰人对公交的准点表示执拗,对阴晴不定的天气早已心宽接受。
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永远保持着令人舒适的介入距离。街上小店里的五颜六色被尊重。或许没有那么激情的温度,不似烈酒,但就像秋天里一杯不会出错的温暖原味奶茶。
或许是这份开放的社会风气,也或许是开始了一段十分符合我的经历与能力的实习,我感到这个月,我开始拨开很多这些年迷惑住我的杂雾,漫漫回到了真正的自己。
虽然我认为自己(至少对自己)一直是“真实“的,但那并不是准确给予我的内在灵魂上的“真正”表现。
很多思考都关于生活本身,而非事业与工作追求。
个体差异:我开始不觉得自己的与众不同在欧洲是一件格格不入的事情:一,正因为是minority所以更应该得到尊重。二,差异其实能让relationship更有趣。三,“人是分类别的,但不分国籍种族”,许多国籍不同的人之间能够聊到一起,但他们与自己国家的人之间却显得格格不入;其实这个原理在我身上也是很显现的,我应当去发现和亲近那些和自己同类别的人。
穿衣:挑衣服开始有了一种,为自己挑衣服的感觉,不是想把自己打造成什么固定的风格,而是想让自己穿的好看,凸显自己的气质,形成自己的风格。漫漫地开始意识到,许多穿衣博主看起来都很会穿,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自己“的风格。以及开始意识到uniqlo衣服的基础(基本款),但是搭配也很能解决设计的问题。建立起了衣橱思维,选择购买什么衣服也严谨理性,遵循capsule wardrobe原则,在淘宝上用不到300欧解决了冬季衣橱的基本空缺。内心的自知感、支出可控感、生活提升感,均得到满足。
居住: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生活在郊区有些没能感受到阿姆生活的经典、热闹一面。有一天突然意识到,如果住在阿姆市中心会非常方便、荷式,“我会非常快乐”。但在城郊,这里密度更低,更安静,事实上是一种更luxury的生活方式。看待事物的视角就决定了我们对它的体验与感知。之后自己的心态就好了许多。
我喜欢什么:
-物欲。发现自己还真是挺物欲的,但不是对奢华的物欲,而是对可爱小物的物欲:小耳饰、发饰、小奶茶、蛋糕、明信片、周边… 我真是太可爱了。但在此类的物欲之余我又保持着对极简的崇尚心理和审美。
-喜欢做什么。在画画和写作的时候,我能够有一种“我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反正我喜欢”的成就感,只有此时我才有如此的自信,有自我的参照系。最近拍照的时候喜欢在上面加上digital art的元素。
-不开心的时候怎么办。室内:画画、插画、听音乐、喝奶茶、看好看的自己、吃好吃的、做有意义的工作、收拾房间、整理collection&archive;室外:运动、看展、收到温暖之待遇、与有趣的朋友交谈。
事业:
– 没有人真的会活了那么久而“一事无成”,只是所成之事,是否是所愿之事。
– 如果说,早工作,早领工资带来复利效应,那么,早读书,早思考,是否也会带来拓展人生观的复利效应。在工作的方向上,不妨“让问题带着你走 ”“一步步导向,自己也很喜欢,和导师商议之后觉得可以”。
– 对于自己的production,看到一句很有感触的话:“我想让电影变得长久,给人一种永恒感,而不是像推特上任何昙花一现的流行话题那样。我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
– 荷兰的博物馆策展和管理氛围真的很好很先进。Museum as lifestyle真的很符合我的向往。
– 一定要有output,from learning to creating,没有output的知识仿佛不是自己的。
有一天意识到自己很反感小红书上的自恃厉害的博主。不管他本身厉不厉害吧,我就很反感那种说话的气势和腔调。世界观单一而虚荣,公示着被商品化的自己和被广告化的个人履历。
而我就是想要一些,能被简历描述之外的东西。与人才竞争力无关的东西。我的生活本身和体验,和朋友的聚餐,在被子里看视频。这一类的。我觉得他们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