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床上懒散的一周

大概由于天气转凉,加上突如其来的感冒,以及最近的课业不是很紧张(可以拖延),这周基本每天都在床上躺着。天转冷的时候就是很想逛淘宝,看暖融融的衣服。好像自己也穿着一样。中途我去了一趟米兰新开的优衣库,一是由于实在太冷了,想找一点暖暖的毛衣(最后get了一件男装…男装的质量果然总是比女装的踏实),二是急切需要抑制一下自己的淘宝购物欲。

刷新了最久没有写日记的记录。今天还没有写,不知道这个记录会是多长。

每天的日子都一样。没有什么好记录的。回忆起来也没有什么有闪光的地方吧。

这段时间我也没有想要push自己走出去,去运动,去找人说话,都没有。我觉得有些累。虽然在家一事无成也让我不开心,有堕落感带来的不愉悦,但是我还是缺少走出去的动力。有时候走在街上我也觉得不自信。

十天后有一场art management考试,我很紧张。原因大概包括:1. 我不了解art这个世界,是被上学期的这门课push进来的,我对此仍感到陌生; 2. 这个世界太少规律,太多不确定性和变化。我不知道自己可以表达什么。在思维的时候我还是习惯于公式与模型。我不知道这只是一个特点,还是一个需要更正的缺点;3. 这门课的credit有10分,相当于两门一般课程,而我还需要在考试之前写完一篇essay,考试的内容也是short essay。我对自己的临场写作还是不自信。

今天的我在研究heritage management的作业。任务已经进行到研究management system的部分了。我的case有些复杂…是两个sites的集合,同时既是cultural也是natural heritage,管理复杂,同时相关的机构和文件也很多。我现在有些懵。

好在昨天房东来帮我们开了暖气,也在集市上买够了一周需要的新鲜食材。现在可以一整天都宅在家里,也可以在刚好的温度中学习了。

心说 (填词,cover 心做し-majiko)

心说 (2018年1月填词)

如果说 命运的剧本最后才说谜底

那么我 穷尽一生在地图上找自己

年少时童话中的春风十里

翻过日历 也失去了踪影

如果说 命运的剧本最后才说谜底

那么我 穷尽一生在地图上找自己

温床中的感情是假面亲密

还没喘息 便坠入了海底

终于我 边长大边学会独自哭泣

可是我 却想一觉睡去

在夜里

无情的 有意的 如果将记忆全部抛弃

别演戏 别入迷 醒来我措手不及

没有踪迹 无处可寻 下一秒与谁的心相遇

苦求一生 回到梦里 终究是 平淡无奇

没关系

别相信 感情不分四季只看谁有理

这只是 成人世界里的交通太拥挤

每个天体都有自己的轨迹

物转星移 谁比谁更珍稀

太多人 把奢靡当作无知的贺礼

有什么 经得住我沉迷

在夜里

无情的 有意的 如果将记忆全部抛弃

别演戏 别入迷 醒来我措手不及

没有踪迹 无处可寻 下一秒与谁的心相遇

苦求一生 回到梦里 终究还是 平淡无奇

没关系

问自己 别怀疑 相信爱是谎言的假命题

再一次 请允许我 变成黑夜拥抱着你

固执到底 疯狂至极 不如空投到遥远天地

没有关心 不用客气 何时才能 得到痊愈

不容易

如果说 我有来到这世界的意义

那我会 让心随着深爱的一切飞去

掌握自己此生运行的轨迹

或在夜里 安然一觉睡去

Siena, Italy

锡耶纳,意大利

这是中世纪之后,被阳光沉淀,被轻风淡淡风化的美。

有着深沉的宗教,它与心底的距离很近。有极倾斜的坡路,创造出一种不平坦感,以及高度曲折、颠簸带来的沉浸感,与相反的,不真实感。有夕阳前最暖、最直截,却又最倾斜的光照,照在扇形的、聚合的、地面向斜的“贝壳广场”上,将人群分为阳光下的发光体,与阴影中的自在模样。

贝壳广场上的阿卡贝拉,欢快而美妙地流转。

我们在光与暗的交界处,吃着附近forno买来的西西里卷。它的内芯甜到有些微微的刺激,我内心却幸福地想着:这才是… …这就是意大利啊。

坐上回程的大巴之前,被车站边的摩天轮所吸引。他带着我去坐了两圈,我看着他,就像在看“我的男孩子”。

“小车间”一步步上升,我们看着夕阳下Siena的村庄,又看着装着我们的摩天轮的影子,被夕阳印在周围的古老房屋上、葱葱绿的树上。而他的身后是正暖的夕阳,他也正看着我。

九月日记摘录

2019年第4本日记,玫红色,第12-75页。

2019.09.02: 这个圈子将平凡,奇幻地组装为梦幻。有着太多极尽全力、追求极致的努力。像浓缩版的一生,绚烂、华丽、短暂、留有余韵。

2019.09.05: 从威尼斯电影节回来了。路上闲闲散散的时间看完了阿城的《威尼斯日记》。以后想起这趟行程,大概也会有触摸着这本纸张的记忆。

我尝试着写了篇小影评:

看了《继园台七号》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首映。片子入围了今年的主竞赛单元,在sala grande展映。电影开场前遇到了剧组的红毯。

喜欢英文的片名,No.7 Cherry Lane。樱桃一般的,一段色彩鲜艳却不鲜亮,酸甜交杂的短小的梦。故事关于土地、时代与情怀;复杂的爱欲伦理、压抑与反抗;年轻与季节时令;古代与西方文化的介入(红楼梦、布鲁斯特、好莱坞…),以及写实历史却又像梦境般写意的画面美感。

影片用故事映照故事,又何尝不在用自身映照我们的故事,从而形成耐人寻味的三层叠置关系:缓慢的帧率、大量的留白、偶尔不真实的梦境、切割式片段式的情节,不像极了我们关于过去的记忆么。导演用这种形式上的编织,像是造梦师般地制造了一段记忆本身。就像齐豫的仙嗓遇见激烈的rap,我们的记忆原本就总是没有理由的拼接与粘合。

有人说电影节奏缓慢到挑战观众耐心。可相比起可以主观能动的当下与未来,对于既定的过往和回忆,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没有回忆,便不是我们,便没有现在与将来。

总之电影的艺术性是高的,大概可以顺便参加隔壁的艺术双年展。当然凡事越接近艺术,便引发越多分歧。而我对这一层级作品的认知没有好或坏,只有是否足够特别。

我们总需要看到一些不一样的。

2019.09.07: 今天开始天气有些转凉,是秋天专属的舒爽凉意。昨天将屋子整理得干净而整洁。这二者加起来,酵就了早晨与下午的两场好觉。

早上在书桌前整理了看展笔记,想用有序的文件夹规整他们干净的照片。

2019.09.08: 昨夜大雨,清晨很凉,是白露了,夏天过去了。

2019.09.09: 坐电车通勤上学很有仪式感。我喜欢这种速率带来的感觉。在车上看点什么,时间也很快过了。但上课前的紧张与不自信、对聚群大声言谈的意大利学生的小小厌烦,以及上课时对信息的低接收率,仍然存在。

2019.09.11: 前一晚梦见爸爸与外婆过世,在梦里哭到没有力气。大概出于此,在Piacenza的一整天都很倦态,下午甚至晕和困到无法行走。

2019.09.12: 下了cities的课后,去家旁边的小公园跑了步。感觉很开心,到累了也未尽兴。一次自由、宽阔的体验。

2019.09.14: 果真融入一个地方当地人生活的最好方式,便是去他们的集市。这是物理上开放,却情感上私密的空间与场所。

2019.09.15: 视频对面的妈妈似乎变成了女儿,我尽力哄她。(Como)

2019.09.20: 摩天轮上的“小车间”一步步上升,我们看着夕阳下Siena的村庄,又看着装着我们的摩天轮的影子,被夕阳印在周围的古老房屋上、葱葱绿的树上。而他的身后是正暖的夕阳,他也正看着我。

2019.09.30: … …她真的好关怀人,又好自律、好善良。以我对她的接触,真的无法想象这一颗完整的心,多么透明纯净而善良… …她成熟得处处于我之上,我心有余而力不足… …明天下午上课前,给她带杯热豆浆吧。✓*

*:表示已完成。

Firenze, Italy

佛罗伦萨,意大利

Firenze给我留下的浓郁魅力,经久不散。相比起 “Florence”,我更偏爱 “Firenze”这个更“原始”、更“意式”的称呼。原因大概也出于“翡冷翠”这个译名:既有色彩,又有温度,而一丝冷气甚至还被刚刚好地夹在色彩之间,像一颗清冽冽的珠宝,这太美了。

相比起Roma的沉静与厚重,她同在岁月的基础上,却仍然发着穿透时间的明亮却不刺眼的光。那是大卫雕像上纯净洁白的光,是米开朗琪罗山顶的夕阳般大方又温情的光,是沿街古老建筑上取自自然材质的光,以及路上行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无限喜爱与疼爱,满满折射在眼中的光。

她像翡翠,没有缺陷… …伤痕只会让她更加动人;时间来来往往,而她愈发光亮。

我的语言太干涩了。请对这个世界依然心怀向往的人们,都去被Firenze温柔拥抱吧。

祝你们遇见,她最曼妙的晴日,与无尽冷惑的雨天。

艺管第一年

    米兰入秋了。

    尽管她仍然反复不定地被炽热的太阳光重新照顾,晒得轻微发痒的皮肤似乎在不断提醒你,夏天尚未过去;但若是固执地从时节的划分来看,她还是入秋了。

    秋天向夏日的褪去的一大宣战大概是,树梢上最青绿的小叶,也已染上了一些金黄色;若在一日的不同时分经过同一棵树,那你便可知道,那并不仅仅是夕阳留下的印记。

    第二年在米兰的日子,也随着夏天的后退一起,淡去了新鲜感。也或许是未来几个月里几道大坎的压力,让我只剩下“非浪漫 / 烂漫生活”的精力了。前段时间和“荔言”公众号合作,做了一次关于申请和第一年就读体验的访谈,我于是转载过来,也当作第一年米兰生活的纪念。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t2NXtInU-I8nlrr0L7dYg


荔言:是什么让学姐当初决定从金融转向艺术与文化行业呢?有什么比较具体的契机么?

我一直很喜欢金融的条理性、规范性与逻辑性,但是金融里的概念,以及金融行业的工作意义,于我而言无法十分make sense。这并不是我所擅长的事情,我有许多偏好和追求无法在这个领域得到满足
我现在所就读的专业是艺术与文化管理,结合了自己本科的专业背景,和个人的爱好,对我而言是比较理性且可实现的路径。

/ 米兰大教堂,受访者摄

荔言:为了转专业,学姐在申请之前做了什么准备?

其实关于转专业的准备,很多都并不算是有意识的。比如大三的暑假我为了完成社会实践的学分,参与了建筑学院的古建筑研究营,制作了一则纪录片。作为金融学生的我,在一个完全没有“金融”的世外桃源般的偏僻古村落里生活了半个月。这段经历打开了我的视野,也对我大学前三年的所学产生了十分讽刺般的反思。再之前,我很歪打正着地运营了一段时间的校学生会微信公众号,接触到了校园新媒体。在爱尔兰交换期间,在当地的广播电台做过中国文化节目的志愿制作人。
其实我赞成「生命的无选择性」这一说法。即我们现在所走的路,都是由过去每一天的经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所积累与引导的。而过去的经历也为我们我们提供了当下选择的资本、勇气、竞争力,以及所谓正确性。与其纠结于如何去主观调控未来的方向,不如每一阶段都做到 live to the fullest,发现自己内在的特质与使命,不以未完成的梦想为借口而患得患失
当然为了留学申请,还是提早做了一些比较具有通用性的准备。比如绩点、雅思、GMAT、交换等等。

荔言:申请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知道自己大概想要读什么方向,对细分的专业比较缺少了解。学姐是怎么了解到这个具体的项目的?

了解到这个项目,其实也是很机缘巧合的一件事。有一天晚上逛Chasedream论坛的时候,看到有一篇帖子在推荐Bocconi这个学校。说它小众高冷,排名不错,不过现在的中国学生还比较少(笑)。后来我就去了学校的官网,在 program介绍中看到了我现在就读的专业。当时就有种 「一见钟情」 「它非我莫属」 的感觉(捂嘴笑)。


在这里给大家的推荐是,主动地research你感兴趣的项目信息,尤其是在学校官网。千万不要觉得这一步很难,因为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比较合格的研究生,我相信这样的独立research会是很基础的第一步。此外,Chasedream论坛、微博、Linkedin上面也会有许多时效性很高的申请信息,可供大家挖掘。

荔言:学姐为我们分析一下留学申请DIY的可行性可以么?


其实中介能够为我们提供的,无非是 选校+文书+填写资料 一类的服务。上面已经聊到,选择学校和项目,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其实是可以自己完成的,这也是对自己未来的负责。当然有些中介可能经历比较丰富,但同时也需要提防部分中介,为了保证你的录取,而仅提供保守性的选校清单的行为。毕竟中介鱼龙混杂,而自己最可靠。

至于文书写作,的确需要技法,我当时是在外网找资料自己琢磨着写的。我的看法是,既然大家已经艰难地终于考过了雅思和GMAT,应该可以有写作自己的文书的信心了。对自身的英语水平实在不自信的同学,也应当培养自己的「文书鉴别力」,即对于中介提供的文书,从最基本的语法使用,到如何谋篇布局突出你作为申请者的亮点,需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我认为,一篇申请文书里,展现你的 singularity+与项目的匹配度 是十分重要的两点。文书的宗旨应该在于,如何展现你的不一样,证明你就是他们正在寻找的学生
其实我一直将申请看作剖析自己的很宝贵的经历。申请的过程push我反思了许多,从未经历过的自我认知的议题。有时候我也在想,站在学校的角度,抛开经济利益因素的考虑,如何会拒绝学生在DIY申请中展现的精神独立性呢?

荔言:替我们的读者问一个大家可能都很关心的问题:出国留学,你认为行李箱里有什么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哈哈,最近在网购明年的衣服。米兰的衣着店里适合我的(风格、价位、尺码、材质)的衣服不好找,所以最近在囤货(反季衣服也比较便宜)。

生活方面,电饭煲可以准备一个。一是因为它很方便万能,二是到了欧洲再买就会贵非常多。其他的必备物品,我会准备电子配件(国内会便宜很多)、床单(也是考虑到性价比问题)、(习惯使用特定的牌子和型号)、日韩系的护肤品和化妆品(欧洲几乎买不到)、养生用的各种小玩意,以及想家的时候可以带来熟悉感的物件

食物的准备取决于当地的中超情况(米兰的中超还是挺全的),但老干妈和泡面其实真的不需要(捂脸)。

荔言:Bocconi的ACME项目是两年,学姐就读一年之后,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体验如何么?


我从四个方面来说吧:课程、同学、课余(旅游),和工作


我们的课程其实是关于商业与管理在艺术与文化领域的具体应用,其实是不涉及比较具体的艺术形式或者艺术史的。商业领域的课程会包括艺术行业的管理策略、市场营销、数据处理软件、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筹款策略等等。从文化角度切入的课程会有文化政策、艺术市场、博物馆管理这些,其中的一位教授便是现任Basel艺博会的全球director。上学期刚刚结束一门很头疼,有些哲学的cultural mediation。

/ 课程笔记

虽然是在商校里面,但是项目的老师还是比较尊重每位学生的文化特性,更多地和我们探讨「what to do」「why to do」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般商科研究的「how to do」。这不仅帮助我们对这个行业有更深的了解与自己的思考,也会反向运用到我们身上,让我们思考自己存在的reasoning。

/ 在教室上课

/ 在泳池边与艺术家工作室上课

班上的同学,无论是国人,意大利人,还是其他国家的同学,都还是很有趣的。比如有Bocconi金融本科却也转行过来,立志投身电影行业的意大利小哥哥;有放学之后去当探戈舞舞者的女生;有高中的时候就成立了自己的国际短片比赛的小哥… …等等等等。这个暑假班上还有一群人一起去了非洲看狮子… … 总之大家因为都在学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平时就算是上课的时候疯狂敲电脑记笔记,和老师的意式英语的语速不断赛跑,但都学得挺开心。

/ 结课之后的班级聚会


课余时间,由于大家有地处欧陆中心的位置优势,欧盟学生的身份优势,以及申根区的签证优势,所以经常会出行游玩。意大利和隔壁法国的艺术宝藏十分丰富。如果大家看过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就会发现书中接近一半的作品都在这边,亲眼观看比纸上阅读的震撼感与启发性真的也十分不一样。这也是我就读经历里感到十分幸运的事情之一。

关于工作,我暑假前申请了几份实习,基本上都算比较顺利。我很珍惜艺术管理的环境带给我的 singularity,而不是像金融行业里,我需要不断刷考试、证书、经历,来持续填充自己的简历,并通过笔试题目、面试的「被期望表现」来争取下一秒可能就会被替代了的机会。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清晰了许多。

/ 板书局部

最后,关于转专业的这个议题,我想分享的是,很喜欢现在自己的生活状态。因为得以从自己并不擅长的模型计算、数值意义上的最优化求解中解脱出来,去关心更贴近美学、人生价值、自我表现、甚至是社会发展的议题。如今我也寻找到了更多的同路中人,他们每天带给我灵感、勇气,与日常相处的快乐。闲暇时间会习惯去到不同的城市看博物馆、双年展、艺博会,私下补充艺术史的知识,保持写作与摄影的习惯。同时这个环境又保留了商科的理性、逻辑和效率,让习惯了这些做事风格的我可以感到舒服。

-END-
图片来自受访者

月下久(歌词)

作曲/ 肖凯航  作词/ 廖佳慧 编曲/ 李冠宇  演唱/ 刘晶晶

月色深 轻抚宫墙垂柳 

少年仍 鬓头英气依旧 

一身白衣与温柔 

一把长剑缓缓收 

梨花落 人去难留 

月如钩 树影斑驳 请君伴我 再醉一壶酒 

酒如缠绵不断 说不出道不尽的 离愁 

愁如 落花难扫 锦书难托 未语泪先流 

流不尽 思念悠悠 

夜风拂 阵阵寒意凉透 

无言说 静静望穿眼眸 

一曲旧乐叹蹉跎 

一支轻舞漫长袖 

舞离别 细雨一宿 

这世间 多少凡客 耳鬓厮磨 依依黄昏后 

后来空留我们 看不透望不穿的 漂泊 

漂泊 一盏相思 点亮寂寞 两处烛影愁 

愁离索 为君空瘦 

此番去 再见不知 再几回秋 

月下久 惜别切勿匆匆 

应笑我 痴心望月 独饮残酒 

盼君归 初心 依旧 

月如钩 树影斑驳 请君伴我 再醉一壶酒 

酒如缠绵不断 说不出道不尽的 离愁 

愁如 落花难扫 锦书难托 未语泪先流 

流不尽 思念悠悠 

这世间 多少凡客 耳鬓厮磨 依依黄昏后 

后来空留我们 看不透望不穿的 漂泊 

漂泊 一盏相思 点亮寂寞 两处烛影愁 

愁离索 为君空瘦

————————————

/11:59:46/

    宇宙大概是最浪漫的诗人了。《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中比喻道,如果将宇宙诞生,到现在的所有时间,按比例换算成一年12个月的话,那么我们人类的历史,从这一年的12月31日午夜11时59分46秒才开始。

    最后的14秒。

    沧海一粟。而那一粒光子,从太阳逃离,途径月球,在经历了无数个光年的旅行之后,最终落入地球上的,茫茫之中你的眼里,成为这一晚你眼中的,中秋之夜的月光。

    我们如此渺小,却被宇宙中的光亮如此深深眷顾。这样想来,还有什么值得太过烦恼的呢。于是就愿天长,地久,一切美好都漫长吧。

    ❤️

日记旅者(歌词)

作曲/ 房朔 作词/ 廖佳慧 演唱/ 血氧计

当初相遇是多么的巧合

微风吹着

眼神很清澈

那夜的月光 把你的笑镌刻

你的歌 慢慢地我也懂了

后来又是在怎样的场合

走着走着

誓言就散了

一半的心苛刻 另一半干涸

习惯了 没有你的选择

眼泪中的彼此温热

若不是日记 我才不记得

借你一段旅程

前后都不过问

谢谢你光顾 我的过客

经过年少迷茫时仰望的烟火

经过一双牵我的手

谁走谁留谁甘心在身后

挥手藏在日记中沉默的心动

挥手那卑微的执着

不管不知不是谁的错

那些时空乱线相纠缠结的果

那些匆匆一笑而过

如果如今如你一样深究

挥手藏在日记中孤单的软弱

挥手那风中的路口

再见再会再道一句问候

——————————

    不知道你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的一位“日记旅者”。或者,你是否还会在日记的缝隙中,偶尔想起他的样子。他衣角领口的专属气息,或是聊天时惯用的语气和表情。

    只是对于那些该过去的事情,我更愿意让它更加干净地翻篇。互相尊重,微笑着迎来各自的下一页空白。

    毕竟,空白的才是希望,才是梦想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