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a milano

Studio Economia e Gestione delle Arti e delle attività culturali qua a Milano.

È una grande città, molto attiva, con tanto da fare, sopratutto tanto per tutti i gusti. È anche una città innovativa, tecnologica, comoda, facile da girare, secondo me.

Piace il fatto che a Milano ci siano tante cose da fare. Hai più opportunità, diciamo sia lavorative, sia culturalmente e socialmente — Dal punto di vista lavorativo, può avere un pochino più di possibilità di altre città più piccole sicuramente; anche c’e tantissima varietà di quartieri, e con essa anche, appunto, di diverse attività da fare, e diverse cosa da vedere.

Piace anche la facilità nella gestione della vita.
Hai veramente tutto a portata di mano, sempre, ventiquattrore su ventiquattro, e possiamo andare a fare la spesa tutta la notte. Perché lavoriamo tanto, e quindi quello che viene dopo il lavoro dev’essere facile e piacevole.

Però come tutte le grandi città, ci sono anche alcune cose negative.

Per esempio è cara vivo a qui, forse è una città un pochino snob rispetto ad altre in Italia. Il la vedo così.
Anche può essere un po’, fra virgolette, non a misura d’uomo. Per la sua grandezza, per la sua dinamicità, può anche un po’ opprimere.
Quindi questi sono i contro secondo me.

荷风九月:拨开自我与生活的迷雾

九月的第一天我在日记本上写道:“九月了,我也决定move on了。”

九月份确实是我开始move on的一个月。这个月里我平稳地进入了荷式生活的状态和节奏。完成了最后的入职手续,看了几个简单的展,去了趟乌特勒支和海牙,见了两位喜欢的女孩子。

每个城市执着和随意的点都不尽相同。荷兰人对公交的准点表示执拗,对阴晴不定的天气早已心宽接受。

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永远保持着令人舒适的介入距离。街上小店里的五颜六色被尊重。或许没有那么激情的温度,不似烈酒,但就像秋天里一杯不会出错的温暖原味奶茶。

或许是这份开放的社会风气,也或许是开始了一段十分符合我的经历与能力的实习,我感到这个月,我开始拨开很多这些年迷惑住我的杂雾,漫漫回到了真正的自己。

虽然我认为自己(至少对自己)一直是“真实“的,但那并不是准确给予我的内在灵魂上的“真正”表现。

很多思考都关于生活本身,而非事业与工作追求。

个体差异:我开始不觉得自己的与众不同在欧洲是一件格格不入的事情:一,正因为是minority所以更应该得到尊重。二,差异其实能让relationship更有趣。三,“人是分类别的,但不分国籍种族”,许多国籍不同的人之间能够聊到一起,但他们与自己国家的人之间却显得格格不入;其实这个原理在我身上也是很显现的,我应当去发现和亲近那些和自己同类别的人。

穿衣:挑衣服开始有了一种,为自己挑衣服的感觉,不是想把自己打造成什么固定的风格,而是想让自己穿的好看,凸显自己的气质,形成自己的风格。漫漫地开始意识到,许多穿衣博主看起来都很会穿,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自己“的风格。以及开始意识到uniqlo衣服的基础(基本款),但是搭配也很能解决设计的问题。建立起了衣橱思维,选择购买什么衣服也严谨理性,遵循capsule wardrobe原则,在淘宝上用不到300欧解决了冬季衣橱的基本空缺。内心的自知感、支出可控感、生活提升感,均得到满足。

居住: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生活在郊区有些没能感受到阿姆生活的经典、热闹一面。有一天突然意识到,如果住在阿姆市中心会非常方便、荷式,“我会非常快乐”。但在城郊,这里密度更低,更安静,事实上是一种更luxury的生活方式。看待事物的视角就决定了我们对它的体验与感知。之后自己的心态就好了许多。

我喜欢什么:

-物欲。发现自己还真是挺物欲的,但不是对奢华的物欲,而是对可爱小物的物欲:小耳饰、发饰、小奶茶、蛋糕、明信片、周边… 我真是太可爱了。但在此类的物欲之余我又保持着对极简的崇尚心理和审美。

-喜欢做什么。在画画和写作的时候,我能够有一种“我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反正我喜欢”的成就感,只有此时我才有如此的自信,有自我的参照系。最近拍照的时候喜欢在上面加上digital art的元素。

-不开心的时候怎么办。室内:画画、插画、听音乐、喝奶茶、看好看的自己、吃好吃的、做有意义的工作、收拾房间、整理collection&archive;室外:运动、看展、收到温暖之待遇、与有趣的朋友交谈。

事业:

– 没有人真的会活了那么久而“一事无成”,只是所成之事,是否是所愿之事。

– 如果说,早工作,早领工资带来复利效应,那么,早读书,早思考,是否也会带来拓展人生观的复利效应。在工作的方向上,不妨“让问题带着你走 ”“一步步导向,自己也很喜欢,和导师商议之后觉得可以”。

– 对于自己的production,看到一句很有感触的话:“我想让电影变得长久,给人一种永恒感,而不是像推特上任何昙花一现的流行话题那样。我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

– 荷兰的博物馆策展和管理氛围真的很好很先进。Museum as lifestyle真的很符合我的向往。

– 一定要有output,from learning to creating,没有output的知识仿佛不是自己的。

有一天意识到自己很反感小红书上的自恃厉害的博主。不管他本身厉不厉害吧,我就很反感那种说话的气势和腔调。世界观单一而虚荣,公示着被商品化的自己和被广告化的个人履历。

而我就是想要一些,能被简历描述之外的东西。与人才竞争力无关的东西。我的生活本身和体验,和朋友的聚餐,在被子里看视频。这一类的。我觉得他们更真实。

罗马夏记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MxNjY0MQ==&mid=503777343&idx=1&sn=a3487e38977b4ca8b16dcb9aae6a87e6&chksm=0b5112713c269b679db96154cfa3948b1f9af6e437b477aa68c834423d2931988a729fb3b056#rd

1

八月的罗马,整座城市炎热干燥得像块土炉里正被滋滋烘烤的比萨饼。尤其正午过后,太阳的光线渲染到街上每寸角落的时候。

有天入城,好不容易遇见一家开门的gelato店。店面不大,仅容得下两只冰柜,里面却摆满了二三十种颜色各异的冰淇淋。价格也算公道,最便宜可以用2.5欧换3个冰淇淋球。一去一回的路上,我舔尽了两只gelato。

天,你能想象一口淡绿清甜的开心果冰淇淋中,出现一小块浓郁软糯的芝士的喜悦吗。

在夏天的意大利吃gelato向来是场大街上的全民运动。然而今年出于疫情,游客数量与大家外出觅食的意愿都下降不少。比如我居住的小村里,那家街坊老店便转向只出售密封盒装的gelato了。

那是家躲在一棵茂盛老树下的,远离异世游客的小店。若将他们的冰淇淋口味名称翻译过来,美丽得就像是一首小诗:

橄榄油拌牛油果

九月当季无花果

苦杏仁樱桃

茉莉西瓜冰霜

玫瑰水泡覆盆子

柠檬与马鞭草

茴香与酸樱桃

盐 渍陈年杏仁

普罗塞克酒 浸鲜黄桃

罗马城的温和榛子

西西里岛的开心果

马达加斯加香草

阿拉比卡混合咖啡

而当每家gelato店都有其独特的配方和口味,他们都拥有着专属于自己的诗。

没有gelato协助降温的日子里,我便在家中自制奶茶、冰粉,和凉粉。或者挖冰西瓜吃,一边挖,一边刷剧。抵热,也抵时间流逝。

偶尔到了深夜,气温却又开始骤降。需要盖上被子。

我真希望罗马能够落一场雨。

2

去城市北边的一家小店里吃肉夹馍。店主是位地道的中国小哥,也是位地道的罗马人。三两分钟便呈上了一份酥皮肉夹馍,实足的分量,我需双手紧握才可抓起。

店内坐着一位老爷爷,我们攀谈起来。他说自己是位“老罗马人”了。我听着他那携着岁月印记的中文口音深信不疑。

罗马,无疑是承载岁月的一把好手。从石路边的露天遗迹、恒定安稳的生活节奏,到每个白昼的无尽日光。整座城市就像是个庞大的室外博物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再一次经过同一棵树,同一座桥,同一间祷告厅,眼前的景象竟与两年前的记忆中完全重叠。迷糊中仿佛经历着时空穿越,甚至让人开始质疑,“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或许在这座城市并不一定成立。

3

阿城在《威尼斯日记》里写道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一场遗产轰炸,每天躺下去,脑袋轰轰的,好像睡在米兰火车站。”

而罗马,则像是这场轰炸的中心,日夜上演着文艺复兴作品的盛大展演。

罗马的亮眼之处都相隔不远 —— 实际上,若乘公车穿越整座城市的对角线,也不过一个钟头的事。当然了,前提是赶上了既没晚点,也没早到,还没消失的公车,这需要一种运气和默契。

解开罗马的最好方式本是借着脚力闲逛。然而终日不散的热浪,让我时刻对太阳敬而远之,步行就算了,躲到公车里去吧。而处于疫情防控,许多的访问都需要提前预约,于是“闲逛”的惬意也被消减了几分。

最难预约的尚属在罗马奎里纳勒博物馆的拉斐尔大展。文艺复兴三杰中,罗马是拉斐尔的床,米开朗琪罗的壁。而达芬奇带着他的理智与神秘,在北边的天地。

于是在Ferragosto圣母升天节的当晚去看了这场拉斐尔逝世200周年大展。展览的势头、质量和姿态都很配得起“大展”二字。来自世界各馆的200余件展品、在博物馆门口待命的四五辆警车、画作附近的灵敏探测仪、每五分钟一组的十枚(早早被订完的)预约名额,以及每组陪同的导览与安保… …作为意大利的学生,可以拿到低至5欧元的优惠票;一晚上看下来的确是太酣畅了。

4

2020风波的筛漏之下,街上近乎全是意大利人。

无论是在暂居的山上小村行走,在山顶看落日,在打卡景点和博物馆闲逛… …总是遇不上自己之外的东方面孔。眼前的世界似是掀去了全球化与旅游化的影响。我像是在儿时独自阅读,似格林童话般单一的、理想的、简化的世界。

小偷与吉普赛人的出现也随着游客的消失而减少了。若是在街上遇见重型车辆,一边站着正身持枪的宪兵,那么便意味着,你就快走到一处热门景点了。

5

罗马很喜欢浅绿色、金黄色,和深木色。从街边的tabacchi便利店,到修琴古店,到室内装修,似是大家伙儿约好了,为一部电影的配色统一色调似的。

罗马的存在自带一种真实感,一种“嘿,我就在这儿呢——百年前,千年后”的真实感。从宽阔主街两侧洁白的雕塑,到小径边攀墙而上的野花嫩草。

以及罗马的阳光。我仍是认为,罗马有一半的灵气来源于它的阳光。在冬季古朴、沉厚而温暖;夏日里猛烈、刺热,因而显得无处不在。它总以最巧妙的方式维持着自己的存在感。

在阳光的威慑下,我终日蜗居在小室内,日夜生活随惯性转动,我退化成精灵球中不愿意出战的小兽。

在一座城市呆三天,总觉着新鲜、饱满,呆上一个月,则生活可陷入自我滚动的惯性,也便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家的感觉”。

尽管此刻的自己正日夜期待着旅程的下一站,但仍愿感谢这座城市在2020的乱世中庇我一月有余。

6

晚安了,罗马的最后一枚夏夜。

七月:夏夜絮叨

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MxNjY0MQ==&mid=503777340&idx=1&sn=21f3663ad19dabc5044901b618f6069c&chksm=0b5112723c269b648fc0438b3657abedcaaae887794f09900a547df70230c22b16da1d67cb23#rd

刚刚过去的日子里,我在自己的城市停留了三个月,闲散极度,却也低沉极度。终日不停地做整理:整理旧物、整理书籍、整理衣橱,甚至整理房间摆设;并以此来整理自己慌乱却空虚的心情。

三个月,在这座城市里足以见证从冬入夏。需要排队的可口奶茶、方便快捷而需要过安检的地铁、速度偶尔快到令人惊讶的外卖和快递、永远人满为患的图书馆和美食街、mall里的续命空调和长长的扶手电梯,以及深夜仍亮得耀眼的高楼和并不难约到的的士。

还有烈日、口罩,和与一切的距离感。

后来我做了一个很突然的决定,从这个几乎是世界上最年轻、变化最快的城市,瞬移到了一个最年长、最永恒的城市——从决定到实现,不过三四天的时间。

感到自己的内心其实并不愿在面对这一转变时感到麻木;尽管今年的我,早已开始时常自我保护般地反应迟钝了。
离开家的那天,我带上了放在收藏夹中的,当年在都柏林机场寄给自己的一封明信片。卡片的一面是蓝绿清透的爱村风光,另一面则是当时写给自己的祝福与期冀:“Bright days ahead”。

🌸

近几日的梦总有很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以致睡眠前后过着无差异隔离生活的自己,开始恍惚:究竟这二者之间,哪个是真实,哪个才是梦境。

身体在隔离,潜意识却在不同世界游走。
说到这些梦境的真实感,其实并不是说其内容与我的记忆或现实多么接近;而是我作为“做梦者”,心态与视角在潜意识中回到了最自信简单的小学、青春不懂事的中学,抑或忙碌的大学。总之,优于我当下的真实心境状态。

比如有一天在梦里,我准备回高中看班主任老师。但想了想,觉得自己当下并不很有自信面对她,便发微信和她去约下一周的时间,心里想着在出国前把这件事完成吧,距离订机票还有一段时间。

结果一睁眼,发现自己竟已远在罗马,这个七八年前她曾向我细细介绍的,地理和时间上的远方。当时晨光刚刚撒入我租住的小公寓,我仍然陷在被窝中,突然有一种巨大的怅然若失… …
我像是在潜意识中,才得以找回并拥抱自己,那个真实的、曾经的、我爱的自己。我努力用意识将其从潜意识中带出来。我还在努力。


🌸

前几天对自己的迷茫进行反思,得出的初步结论如下:一来自于这个年岁固有的不稳定感与对突破的渴求;二是出于身处的世界确实变化太快;而最后一部分,来源于我自己,我大概还是不愿放弃思考,宁愿迷茫,也不愿成为思考的被动一方。


我把今年来的三本日记随身携带并偶尔翻看,感慨它多么像是2020年的“《安妮日记》”。字体由规整小巧,到凌乱丑陋,再到洒脱却沉稳。


2020 年给我的冲击很大。接二连三的变故,让我时不时出神,觉得自己如同那蓝蓝的天空银河里,一只小白船。不幸运地遇上一波波巨浪,又幸运地得以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我安慰自己正在书本之外的真实世界,哪怕遍体鳞伤地学着些真实的东西。偶尔又无法为自己开脱:或许原地躺着,无痛无觉,不也很好吗。


或许长大这件事,其中一部分便是,去成为自己的木偶。你既是这只木偶,也是木偶上方的,操纵着它的手。

像是一趟徒手过绳桥的旅程,当我们想借着手部的力量,带动全身前进,却发现手动,绳动,身体动,最后手也会跟着动… …这是一个漫长反复的摸索过程。


不再是被安排好的缆车体验,而是要自己研究,如何借由这只绳子,把握住自己。


如同现在的我,站在罗马城一处的小阳台上,我突然之间就出现在了这里。令我不安的,除了这种突然,是这个决定的自我性:是我做出的这个决定。
在2020年,没有依照,没有参考。我们是一只孤独的木偶,和它身后孤独的手。

🌸

最后在夜晚来临时长舒一口气:它终于到来了。在欧洲的夏天等待一枚夜晚,如同寻找大海中的珍珠。

我想念太多过去的美好,那些挤着队伍上兴趣班的夏天,那些挤着电梯上下乔森16楼的夏天,那些挤在老家的米粉店里嗦粉的夏天,那些在金色的城市挤着电车上学的夏天… … 总觉得夏日太热太漫长,又太明亮而短暂。此时独居的我看着窗外的弦月,每天躺在床上入睡时,它都恰好来到这个能被我看到的角度。日复一日,好像在说,夏日与炎热终将过去,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也是失落无助的人们能够拥抱的一枚甜美向往。

晚安。🌙

在巴黎的第一个月:“好月亮藏在更深的雪里”

在巴黎住满一个月的今日,日历上画着一幅正月十六的满月。如此算起,一个月前兵荒马乱的搬迁,大致也恰好映着满月的光。

这天,颜先生依旧陪在我身边。有些反常地,一整天都是风在巷道里的穿行声,这使我想到了初中年岁里,隔着一条又宽又窄的路的男女生两栋宿舍楼,少男少女们在熄灯前,隔着风的走道喊话调侃。

我们决定在等洗衣机将衣物焕新的间隙去吃炸鸡,我们是时间里的风。

到了巴黎的自己成为了法国高商里的法语与哲学学生。来回学校的火车适合也仅供独处,《文学回忆录》与法语原声的《小王子》是通勤路上的最佳零嘴。我和它们一同看着窗外的太阳升起,途径的树林在雾气中被染上暖色的光。在清晨的哲学课上听西方同学谈论西方哲学起源、宗教门派、自由与独立思考、个人与集体求真… …在这些议题面前,我还尚未有能力产生任何输出,如同在游乐园的过山车上,被一路carry,去参观各色earth-shaking的景观。

巴黎人总使人感受到被爱,被看作精神独立而高贵的“人”。在洗衣房遭遇故障的洗衣机,在赶车时扭伤脚疼到在过道上原地坐下休息时… …在那些自己深感无法独立解决的时刻,总有天使般的人们向我伸出手。

而法语老师在我的求助面前,不断地安慰我“don’t panic”,我开始意识到这句话也是解决诸多法式困境的良药。

从Louvre的古代与古典,到橘园与Orsay的近现代,再到Pompidou的当代艺术,在课余闲暇时分为放假旅行的父母讲解了一条西方美术史的线,与线上的珍珠。这个月的凌乱记忆尚有:在咖啡厅与图书馆自习,和朋友看芭蕾舞剧,伴随着不定期罢工逛书店、展览和集市,在床上看电影… …

最后在十平米的小屋内,关上最后一盏灯睡去… …然窗外还留着一盏月光,在黎明破晓前作我的被。

Siena, Italy

锡耶纳,意大利

这是中世纪之后,被阳光沉淀,被轻风淡淡风化的美。

有着深沉的宗教,它与心底的距离很近。有极倾斜的坡路,创造出一种不平坦感,以及高度曲折、颠簸带来的沉浸感,与相反的,不真实感。有夕阳前最暖、最直截,却又最倾斜的光照,照在扇形的、聚合的、地面向斜的“贝壳广场”上,将人群分为阳光下的发光体,与阴影中的自在模样。

贝壳广场上的阿卡贝拉,欢快而美妙地流转。

我们在光与暗的交界处,吃着附近forno买来的西西里卷。它的内芯甜到有些微微的刺激,我内心却幸福地想着:这才是… …这就是意大利啊。

坐上回程的大巴之前,被车站边的摩天轮所吸引。他带着我去坐了两圈,我看着他,就像在看“我的男孩子”。

“小车间”一步步上升,我们看着夕阳下Siena的村庄,又看着装着我们的摩天轮的影子,被夕阳印在周围的古老房屋上、葱葱绿的树上。而他的身后是正暖的夕阳,他也正看着我。

Firenze, Italy

佛罗伦萨,意大利

Firenze给我留下的浓郁魅力,经久不散。相比起 “Florence”,我更偏爱 “Firenze”这个更“原始”、更“意式”的称呼。原因大概也出于“翡冷翠”这个译名:既有色彩,又有温度,而一丝冷气甚至还被刚刚好地夹在色彩之间,像一颗清冽冽的珠宝,这太美了。

相比起Roma的沉静与厚重,她同在岁月的基础上,却仍然发着穿透时间的明亮却不刺眼的光。那是大卫雕像上纯净洁白的光,是米开朗琪罗山顶的夕阳般大方又温情的光,是沿街古老建筑上取自自然材质的光,以及路上行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无限喜爱与疼爱,满满折射在眼中的光。

她像翡翠,没有缺陷… …伤痕只会让她更加动人;时间来来往往,而她愈发光亮。

我的语言太干涩了。请对这个世界依然心怀向往的人们,都去被Firenze温柔拥抱吧。

祝你们遇见,她最曼妙的晴日,与无尽冷惑的雨天。

Basel, Switzerland

巴塞尔,瑞士

它是Basel,它却又也谁都不是。

三国交界的边境小城,几十年前,开始被印刻上当代艺术的一吻。

人们带着优雅仪规外表下气势汹汹的目的而来,

来到这里,这个充满着艺术、设计,以及明亮极简的效率的聚会场所。

在德国与法国的左拥右抱中,巴塞尔还是选择了呢喃软糯的法语。

你听,就像是Art Basel开场前,难得悠闲时光中在咖啡厅里的一口甜面包。

对,Art Basel精心准备的盛会,已经在等待你了。

在你眼前的,幸运地成功通关无数筛选标准、装运难题的艺术作品,

集合成为日间动物园里形状各异的树。

而有的则已早早把自己包装成了一颗靓丽的果实,

没有错,说的正是高古轩派着专人看护的紫红色明亮大糖果,

它的创造者,Jeff Koons的名字,也早已与这件作品合二为一;

在每个人看向这个明艳方向的时候,已自然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这座城市将basic区分于art与fancy,却又有着沉稳的巨大胆量,包容地将它们一口并吞。

像穿着「smart casual」打扮的人们出门工作回家,

一头栽进未经晕染的纯色棉质被单之中。

Colmar, France

科尔马小镇,法国

冰淇淋还是passion fruit,

抑或两个都要的passion fruit口味冰淇淋。

6:30刚出炉的croissant,

在周六关门前买一送一,转身变成来自店主的伴着夕阳的周末礼物。

沿街的木筋房,就着旋转木梯的吱呀声爬上四楼;

邻居家的狗狗还不太熟悉你的味道,奶凶奶凶地积极叫嚷着。

开门的瞬间是房东洗晒好被子的太阳味道。

对呀,它与正在通过窗户照进来的阳光并不完全一致。

所谓「木筋」正长在了小studio的中间,粗壮有力,却又沉稳可靠。

我当作房间里有散发自它的安心味道。

舟山劳顿之后,一个人睡双人床也并不觉得太宽。

小小吧台上,三餐和看剧都足足够用。

借着从米兰带来的简单食材做了一个小蛋糕… …

哦对,还有自备好了的小蜡烛。

窗外下雨了。

淅淅沥沥,却没有聒噪的雷声,抑或行人声。这在我的记忆中并太不常见。

世界既被声音填满,又显得没有声音。

是,一个有可能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