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去济南的火车上,旁边的铺位是一对四五岁的双胞胎,他们并排枕着同一个枕头,刚刚入睡。
车厢刚刚变得安静。
我拿了一个登机大小的箱子,双肩包里是这一趟需要用到的机器,还拎了一袋最终还是没能成功“断舍离”的小杂物。
听说山东会下雨,还听说雨后有大晴天。于是努力把所有天气下可能需要的物品都装进那个小箱子里。最后合上的时候发现,里面竟然还装着些 旅途中的小奢侈品。
出走的感觉很奇妙,舍弃了所有之前的“不能带走”。从此到达的每一个地方,都只是借居。借居在从一开始就知道 终有一日会离开的地方。
“我们真正的家,就是我们自己”。自己的勇敢和思维,和手边的小小拉杆箱,来满足所需要的所有物质。
在都柏林的宿舍,是一套公寓里的独立房间。除了吃饭和聚会,其他生活上的事情都可以在房间里独立完成。——多像一个自己的家。把它从崭新而空白的样子,一点一点打理起来,渲染上自己的色彩和习惯。
在离开的那一天,我在日记里记了一些当时的心情:
“在一个一丝一毫都不了解的世界里,搭造出一个自己的,也只属于自己的家。用九个月的时间去构建,一天的时间来离开。人生中第一次离开一个自己亲手经营的家。一个这一别,就永远再也回不来的家。那是一种,在一个世界里死亡的感觉,知道么。
“朋友说,最残忍的是,你要在故事的最后,让它变回从来没有人来过的样子。一年里改变了三四次家具的摆放。最后把房间的床摆回了最开始时的位置,好想再这么轮回一次。时间却以久远到 让我已近乎忘记了上次那么睡的感觉。一年来,它见证了我所有的起起落落,成为一个近乎和我自己本人相融合的存在。才觉得这房间好宽,装得下我所有的梦想。害怕自己,在离开了它以后,就再没有它给我带来的那些美好了。
“寄走了两箱20kg的箱子,寄存了一个30kg的行李。即将背着一个双肩包,拉着一个小箱子上路。想到之后半个月的四处漂泊,没有一处的停经是家,每一次的抵达都只是访问驿站。回到深圳之后,又开始四处奔波。才知道,这个“家”不是我,这些物品不是我。我只是和这些物品生活在这家里的一秒思想。这么想着才明白,即使是我们所认为的“家”,其实只是一个用来寄存的房间。寄存你的物质,你的私密,你的安全感。你真正的家,就是你自己。自己的勇敢和思维,和手边的小小拉杆箱 来满足所需要的所有物质。”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家,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高三的时候,自己的班级被学校拆散。运动会的时候,看见原先自己的班级,变成了几十张不同的面孔。看见他们的合照的时候,脑海里突然想出这句话。
永远都是过客。
时间就像走钢丝,我们一直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别想着回头了。
永远学不会离别。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太多,而我们又那么贪婪。一点点可以安慰自己的小想法是,你喜欢哪里,就可以努力成为 那个地方希望你成为的样子。这样在离开的时候,你就能带着它一起走了。如果喜欢健身房的气息,那就每天去健身,带着它给你的肌肉和力量上路。喜欢图书馆的沉稳,就一直呆到深夜,让它的气质流淌进你的体内。
在学校的最后一晚,买到了小商店里的最后一块pizza。小哥把pizza烤好之后递给我,说:
see you later。
于是你回家了。
喔 你找回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