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MxNjY0MQ==&mid=503777340&idx=1&sn=21f3663ad19dabc5044901b618f6069c&chksm=0b5112723c269b648fc0438b3657abedcaaae887794f09900a547df70230c22b16da1d67cb23#rd
刚刚过去的日子里,我在自己的城市停留了三个月,闲散极度,却也低沉极度。终日不停地做整理:整理旧物、整理书籍、整理衣橱,甚至整理房间摆设;并以此来整理自己慌乱却空虚的心情。
三个月,在这座城市里足以见证从冬入夏。需要排队的可口奶茶、方便快捷而需要过安检的地铁、速度偶尔快到令人惊讶的外卖和快递、永远人满为患的图书馆和美食街、mall里的续命空调和长长的扶手电梯,以及深夜仍亮得耀眼的高楼和并不难约到的的士。
还有烈日、口罩,和与一切的距离感。
后来我做了一个很突然的决定,从这个几乎是世界上最年轻、变化最快的城市,瞬移到了一个最年长、最永恒的城市——从决定到实现,不过三四天的时间。
感到自己的内心其实并不愿在面对这一转变时感到麻木;尽管今年的我,早已开始时常自我保护般地反应迟钝了。
离开家的那天,我带上了放在收藏夹中的,当年在都柏林机场寄给自己的一封明信片。卡片的一面是蓝绿清透的爱村风光,另一面则是当时写给自己的祝福与期冀:“Bright days ahead”。
🌸
近几日的梦总有很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以致睡眠前后过着无差异隔离生活的自己,开始恍惚:究竟这二者之间,哪个是真实,哪个才是梦境。
身体在隔离,潜意识却在不同世界游走。
说到这些梦境的真实感,其实并不是说其内容与我的记忆或现实多么接近;而是我作为“做梦者”,心态与视角在潜意识中回到了最自信简单的小学、青春不懂事的中学,抑或忙碌的大学。总之,优于我当下的真实心境状态。
比如有一天在梦里,我准备回高中看班主任老师。但想了想,觉得自己当下并不很有自信面对她,便发微信和她去约下一周的时间,心里想着在出国前把这件事完成吧,距离订机票还有一段时间。
结果一睁眼,发现自己竟已远在罗马,这个七八年前她曾向我细细介绍的,地理和时间上的远方。当时晨光刚刚撒入我租住的小公寓,我仍然陷在被窝中,突然有一种巨大的怅然若失… …
我像是在潜意识中,才得以找回并拥抱自己,那个真实的、曾经的、我爱的自己。我努力用意识将其从潜意识中带出来。我还在努力。
🌸
前几天对自己的迷茫进行反思,得出的初步结论如下:一来自于这个年岁固有的不稳定感与对突破的渴求;二是出于身处的世界确实变化太快;而最后一部分,来源于我自己,我大概还是不愿放弃思考,宁愿迷茫,也不愿成为思考的被动一方。
我把今年来的三本日记随身携带并偶尔翻看,感慨它多么像是2020年的“《安妮日记》”。字体由规整小巧,到凌乱丑陋,再到洒脱却沉稳。
2020 年给我的冲击很大。接二连三的变故,让我时不时出神,觉得自己如同那蓝蓝的天空银河里,一只小白船。不幸运地遇上一波波巨浪,又幸运地得以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我安慰自己正在书本之外的真实世界,哪怕遍体鳞伤地学着些真实的东西。偶尔又无法为自己开脱:或许原地躺着,无痛无觉,不也很好吗。
或许长大这件事,其中一部分便是,去成为自己的木偶。你既是这只木偶,也是木偶上方的,操纵着它的手。
像是一趟徒手过绳桥的旅程,当我们想借着手部的力量,带动全身前进,却发现手动,绳动,身体动,最后手也会跟着动… …这是一个漫长反复的摸索过程。
不再是被安排好的缆车体验,而是要自己研究,如何借由这只绳子,把握住自己。
如同现在的我,站在罗马城一处的小阳台上,我突然之间就出现在了这里。令我不安的,除了这种突然,是这个决定的自我性:是我做出的这个决定。
在2020年,没有依照,没有参考。我们是一只孤独的木偶,和它身后孤独的手。
🌸
最后在夜晚来临时长舒一口气:它终于到来了。在欧洲的夏天等待一枚夜晚,如同寻找大海中的珍珠。
我想念太多过去的美好,那些挤着队伍上兴趣班的夏天,那些挤着电梯上下乔森16楼的夏天,那些挤在老家的米粉店里嗦粉的夏天,那些在金色的城市挤着电车上学的夏天… … 总觉得夏日太热太漫长,又太明亮而短暂。此时独居的我看着窗外的弦月,每天躺在床上入睡时,它都恰好来到这个能被我看到的角度。日复一日,好像在说,夏日与炎热终将过去,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也是失落无助的人们能够拥抱的一枚甜美向往。
晚安。🌙